发布时间:2022-12-13浏览次数:789
中新网上海11月27日电 第一届中共党史党建青年学者论坛日前在上海大学举行,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并围绕“学科融合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主题展开交流。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认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融合发展,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以建构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为导向,推动研究领域的大融合。二是以开放系统性和结构化整合为原则,推动学科方向的大融合。三是以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为指引,推动研究方法的大融合。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旭杰表示,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上海大学签约共建“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是合力构建大党史党建工作格局的一个创新实践。未来双方将继续统筹融合上海大学的独特底蕴和上海光荣之城的红色资源,不断推出上海党史研究的新成果。
“政治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党史党建研究息息相关,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的研究、关于党的建设研究,历来颇受学者们的重视。”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郭定平强调,如何将政治学研究、党史党建研究中的政治性和学术性进行有机统一,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党的建设不是‘飞来峰’,它的问题由来是有历史的渊源、脉络可以梳理,它的解决也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关照中得到答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发表主旨报告称,要以大历史观为方法论,审视和评价党的百年历史,要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关联起来,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探索接续起来,并强调要拥有整体意识和国际视野。
上海大学原党委副书记、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指南和价值旨归。它的形成,不仅强化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不断从“精神”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形成前进动力,引导实践、指导实践。但须注意的是,“精神”一定要放在历史的载体上、实体的载体上来进行挖掘和研究。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高立伟表示,本次论坛紧扣“学科融合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主题提出了诸多新思考、新观点、新视角,中共党史党建作为一级学科,既要看到成绩,增强学科自信,又要引入多学科资源、多学科理念,借鉴和融合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从更具综合性的广阔视野多维度地审视学科融合发展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等相关问题。本次论坛为加强青年学者的交流、培养学科新生力量搭建了平台,有利于实现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深度融合和自主创新。
本次论坛由上海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市政治学会联合主办,上海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等高校和研究单位的领导专家、青年学者及硕博生代表百余人参加论坛。(完) 【编辑:刘阳禾】
中新网沈阳11月27日电(记者 左雨晴) 75年前,大批民主人士响应“五一口号”奔赴东北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活动,沈阳作为这一重大史实的发生地、见证地,具有极其丰富而重要的历史资料。近日,“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媒体记者团走进辽宁省沈阳市,参观沈阳站、沈阳市文化宫等相关故地,探访民主人士的“北上”足迹。
1948年11月,随着沈阳解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考虑到沈阳作为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共中央安排民主人士前往沈阳继续讨论新政协筹备事宜。随后,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章伯钧、陈其尤、章乃器等三批民主人士从香港等地辗转来到沈阳。
拥有百年历史的沈阳站见证了民主人士“北上”东北解放区。 左雨晴 摄
辽宁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张恺新告诉记者,曾经的“平安座”——现沈阳市文化宫是当时沈阳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影剧院之一。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平安座”更名为“宏大电影院”,更名后的宏大电影院第一项重大任务就是迎接北上东北解放区的民主人士。
“一直以来,北上民主人士都是秘密行动,而这次活动则是他们到东北后的第一次公开亮相。”张恺新说。
北上期间,在沈阳的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等34位民主人士,同在李家庄的21位民主人士共计55人,于1月22日联名发表《我们对时局的意见》,表示对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坚决支持,并宣告“愿在中共领导下,为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胜利举行,新中国如一轮朝阳,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
为了重现爱国民主人士为中华民族大义毅然决择冲破重重险阻、北上东北解放区的情境,展现爱国民主人士向着团结、统一、和平、民主、光明的新中国前行的信仰与精神,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还以民主人士秘密北上为背景创作编排了话剧《北上》。
话剧《北上》主创团队接受采访。 主办方供图。
据介绍,该剧以1948年9月至1949年2月中国共产党人护送香港民主人士成功“北上”这一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香港、上海、沈阳三地为基本场景,以我敌双方“护送”与“反护送”的明暗斗争为主线,以三位主人公爱恨情仇交织演进为副线,通过小人物串联起大事件,突出展现中共基层党员及著名民主人士在“北上”历程中的初心与使命,充分体现革命战士及民主人士的献身精神与家国情怀。2021年,话剧《北上》在全国巡演,该剧被列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目录,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辽宁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话剧《北上》编剧张连波向记者介绍,以《北上》这部话剧为蓝本,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还在筹备后续文史资料的编辑出版。“目前这本书有40万字,涵盖了‘北上’这一历史事件的方方面面,填补了相关资料的空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