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30浏览次数:16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定要把金融搞好。”“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效率大幅提升。在此过程中,我国金融业自身高质量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改革有序推进,金融体系不断完善。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达449.21万亿元。目前,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股票、债券、保险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服务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我国金融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既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也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撬动科技创新,让“第一动力”更澎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金融机构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力度、广度、精度不断提升。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连续3年保持25%以上的较高增速。与此同时,以注册制改革为牵引,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对科技型企业评价体系不断优化,更加精准地提升了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可得性。
支持乡村振兴,为协调发展添动力。近年来,金融部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截至今年8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54.98万亿元,同比增长15.4%;1—9月,债券市场支持银行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467亿元。引金融活水润泽乡村沃土,不仅持续为“三农”发展注入更充沛动力与活力,也为金融机构拓展了高质量发展的广阔空间。
绿色金融发力,擦亮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5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5万亿元,均居全球前列。绿色金融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的重要领域和亮点之一。
金融开放不断扩大,助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近年来,我国持续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双向开放的金融体系加速成形。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今年1—9月,人民币跨境收付规模39万亿元,同比上升23%,人民币成为我国第一大跨境收付币种。金融对外开放的有序扩大,有助于我国更好利用全球资源,有力支持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加快构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便利性、可得性不断提升。目前,全国银行机构网点覆盖97.9%的乡镇,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全国乡镇基本实现保险服务全覆盖。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的账户拥有率、数字支付使用率、储蓄参与率、借贷参与率等多项普惠金融指标位居前列。
金融棋活,全盘皆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金融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型的现代金融体系,让高质量发展更加“血脉畅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人民日报 作者:吴秋余) 【编辑:田博群】
中新网北京10月29日电 题:从利己到利他:教育机构如何助力商业向善?
中新财经记者 刘亮
“教育的全球担当—ESG与社会创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记者 刘亮 摄
由长江商学院和汕头大学联合承办的“教育的全球担当—ESG与社会创新论坛”日前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作为第24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论坛吸引教育、商业等领域人士围绕 ESG理念、教育创新、社会价值、公益事业等话题展开交流,为推动全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汕头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郝志峰在线上致辞,分享了汕头大学的办学探索及成果。他强调,在全球大变局下,教育机构理应承担更广阔而深远的全球担当与民族责任,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及其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与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人文关怀与社会担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杰出院长讲席教授、副院长李海涛表示,环境、社会责任和治理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激发社会创新机制与活力的重大机遇。从全球各国发展历史来看,应对日益严峻的重大社会问题,仅仅依靠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单打独斗很难解决,通过社会创新、跨界协作整合社会资源或是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有效解决之道。而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家群体无疑可以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
长江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副院长、长江商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阎爱民指出,商学院的社会价值是引导企业家由关注赚钱之“术”到关注财富的循环之“道”,帮助企业家实现从利己到利他、利众生、利社会的心灵升华。商学院的社会价值教育强调融合,在商学院各门课程当中浸润社会价值元素,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社会担当、人文关怀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最好的利己是利他,商业向善一定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ESG及社会创新中心主任朱睿称,商业向善是指企业发掘其核心能力的社会价值,并将其呈现在企业战略、业务发展以及资源配置中,从而让企业通过创造社会价值,更好地实现商业价值,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并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企业做到商业向善应践行三部曲:确立共益价值观、将企业基因与社会痛点相结合以及建立全方位的制度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