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17浏览次数:13
中新网绍兴11月27日电(记者 项菁)“今年首批酱货已销售一空,在卖第二批了……”已是冬季,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安昌街道的安昌古镇入口处,“阿红香肠”店内人来人往,老板娘胡莉红一边招呼客人,一边麻利地打包腊肠、登记预售信息。和她一样忙碌的,还有负责腊肠制作和晾晒的丈夫胡国庆。
江南的冬天与腊味密不可分。地处杭州湾南岸的安昌古镇,始建于北宋时期,又于明清时期重建,如今家家户户依旧临水而居,自产自销“酱货”“腊味”的传统习俗延续千年。
安昌古镇上的“腊味”风光。项菁 摄
每年立冬后,安昌古镇便热闹起来,腊肠、酱鸭、腊肉、鱼干、酱油等“土特产”飘香四溢、让人垂涎三尺,民居廊檐窗前、沿街廊下入目皆是,当地民众喜迎销售旺季。
胡莉红和胡国庆是一对返乡创业夫妻,也是安昌古镇传承发展“酱文化”的乡贤典型。胡莉红告诉记者,自己原先从事旅游行业,丈夫曾专注纺织外贸工作,十多年前,看到当地政府下大力气推动古镇振兴,同时丈夫又擅长制作“酱货”,于是两人2009年携手回乡开了腊肠店。
“我们是第一批进驻安昌古镇的商户,当时政策扶持力度很大,前三年都享受到了租金减免优惠。”胡莉红谈及,这些年,古镇发展日新月异,客流量越来越大,直接带动了整条古街的腊肠生意。
安昌古镇一影。项菁 摄
眼下,行进在安昌古镇,这里已然成为“江南腊味一条街”。家家户户做“同款生意”,也使各自竞争压力增大,周边经营户换了一家又一家,但“腊味夫妇”经营的夫妻店却从最初的2间门店一直扩容至7间门店,回头客越来越多,成了古街上经营时间最久的腊肠店。
在胡莉红看来,遵循“节气法则”、坚守“酱味”初心是关键。
“我们按照传统,选择在每年立冬之后、晴朗日子制作,确保腊肠、酱鸭的口感和品质。除了讲究时间,我们只专注制作一种口感——酱味,希望把传统味道做出彩。”胡莉红告诉记者,安昌水网纵横,自古就是“酱缸”汇聚之地,“酱文化”是当地特色,也由此带动了酱味“出圈”。
在“阿红香肠”店内,胡莉红与游客进行酱油交易。项菁 摄
记者在“阿红香肠”店内看到,不仅是“酱货”热销,几只大型酱缸十分惹眼,里头盛满了手工酱油,称斤售卖。外来游客走进店铺,或看色,或闻香,体验“打酱油”之趣。“酱油是制作腊肠、腊肉的重要原料,所以我们也选择自己生产。”胡莉红说道。
前店卖货、后厂产货,夫妻俩选择了“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采购猪肉、调味灌肠、晾晒风干……走进后方生产基地,院子里的数十根竹竿和一排排腊肠形成独特的冬日风景,胡国庆和雇佣工人们来回穿梭,抢晴挂晒腊肠。胡国庆称,冬天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只要天气好,就会一直做。
胡国庆挂晒腊肠。项菁 摄
酱香沁人心,浓浓乡贤情。据柯桥区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当地凝聚新老乡贤力量,通过举办“乡贤大会”、实施“老绍兴回归工程”、完善乡贤体制机制等,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乡贤智慧”。
迎着家乡的“呼唤”,像这对“腊味夫妇”一样,在外乡贤瞄准家乡发展契机,纷纷掀起“回乡潮”,打造“酱货”品牌、发扬传统酱文化,助力古镇振兴。根据安昌统计,如今,当地酱货相关生产企业、小作坊、流通经营户超过330家,返乡乡贤占大头。(完)
中新网唐山11月27日电 (记者 应妮)2023首届唐山非遗音乐嘉年华11月24日至26日在河北省唐山市南湖风景旅游景区举办。活动以“我把非遗唱给你听”为主题,围绕非遗音乐嘉年华、非遗市集、非遗小舞台展开。知名歌手和实力乐队登台献艺,融汇传统民乐与当代潮流,市集汇聚近50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多位国家一级演员轮番在小舞台演出非遗精品节目。
2023首届唐山非遗音乐嘉年华现场。申健摄
非遗+音乐:传统与潮流的跨界融合
古韵悠悠,非遗潺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富有民族特色的活态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和文化精髓。截至2022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含有3610个子项,其中音乐类(包括传统音乐、传统戏剧和曲艺在内)1117项,占总数30.9%。
11月24日晚,作为活动的重头戏,非遗音乐嘉年华在唐山南湖的丹凤朝阳广场主舞台开唱。汇聚了女高音歌唱家陈思思、音乐才子郭峰、实力歌手金润吉、民族流行歌手乌兰图雅,以及马头琴呼麦乐团东方神骏、新疆歌舞组合天山雪莲等众多实力歌手和乐队。传统民乐融合流行时尚,琵琶、古筝、中阮、马头琴与摇滚、电音激情碰撞的跨界精彩演出,吸引了唐山多所高校大学生在内的大批乐迷前往观演。
2023首届唐山非遗音乐嘉年华现场。申健摄
台上古韵新声,台下荧光棒挥舞,创新的演绎,让音乐类非遗可看、可感、可知,深深植根在年轻一代观众心中。
非遗+市集:技艺回归人间烟火
活动期间,广场东西两巷的非遗市集游人如织、好戏连台,升腾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来自河北、内蒙古、陕西、山东、四川、河南、江西、广西、浙江等地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与老中青三代传承人汇聚于此,展示成都糖画、温州米塑、潍坊风筝、老猫花灯、瑶族油茶、高家糖球、绥德羊肉面、淮阳泥泥狗、科尔沁皮雕画等近50项传统技艺,市民在游逛中与美食、美物相遇,亲自体验非遗制作过程,一个个非遗项目也从“纸上名录”中鲜活起来。
2023首届唐山非遗音乐嘉年华现场。申健摄
在畅快味蕾、大饱眼福的同时,非遗市集的非遗小舞台上,来自中国煤矿文工团的多位国家一级演员轮番登台献艺,为游客们献上相声、口技、抖空竹、川剧变脸、保三摔跤等非遗精品节目,让人们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虽然室外天气寒冷,市民依旧热情不减,精彩的演出让观众大呼过瘾,此起彼伏的叫好声令舞台现场气氛热烈。
可听、可尝、可赏,非遗市集不仅成为展示非遗技艺和作品的平台,更搭建起人们近距离感受非遗和传承人精神内涵的桥梁。
非遗+社群:音乐类非遗活动出圈
非遗音乐融汇时代潮流,传统技艺回归生活气息浓郁的集市,2023首届唐山非遗音乐嘉年华呈现了一场别样的非遗盛会,这种跨界融合既丰富了大众对音乐类非遗的认识,也让活动火爆出圈,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外地游客。
2023首届唐山非遗音乐嘉年华现场。申健摄
活动期间,“唐山非遗音乐嘉年华”“我把非遗唱给你听”“非遗音乐”“唐山非遗”成为网络搜索热词。微博话题#唐山非遗音乐嘉年华已突破3600万,活动词条登上同城热搜第二名,抖音话题#我把非遗唱给你听突破1800万,登上同城热搜第一名,并连续三日占据抖音热榜。
2023首届唐山非遗音乐嘉年华现场。申健摄
由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唐山文旅集团联合主办的唐山非遗音乐嘉年华,将传统非遗元素与潮流展演市场紧密结合,以“活态传承”的创新方式,让音乐类非遗的美与韵跨越古今。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正是新时代新文旅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映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