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7浏览次数:652
“一定要成功!一定会成功!……”11月21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援藏专家闫朝武教授一边在同事帮助下穿上沉重的铅衣、套上手术服,一边给同事们鼓劲打气。
“9岁的病人旦增卓玛,因为肺动脉瓣狭窄造成右心衰竭,跨瓣压差超过120毫米汞柱,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孩子现在个子小、体重轻,手术后会获得大幅改善。”闫朝武说,“今天做的手术,与普通的肺动脉瓣手术不同,这类手术在国内乃至全球开展得都很少,属于高难度的手术。但是我有信心,手术一定会成功。”
在实施手术时,闫朝武教授在手术室里运筹帷幄,一边指导西藏同事进行手术操作,一边紧盯显示屏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经过50分钟的紧张手术,全区第一例肺动脉瓣狭窄介入治疗顺利完成!
据闫朝武介绍,普通的肺动脉瓣狭窄手术,类似于把打不开的门给撑开,让血流恢复通畅,半个月前闫朝武和同事们已成功完成了西藏第一例。而这次做的肺动脉瓣狭窄手术难度要大得多,这类病变相当于门外面的走廊出现了一堵多余的墙,严重阻碍了前向血流;需要通过手术把它‘拆除’,使血流通畅。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手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来自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的闫朝武教授,计划在一年的援藏时间里,为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带出更多的“徒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闫朝武说:“时间很短,我会尽量在做好常规手术的同时,带领同事尝试更多复杂病例,把更多先进技术留在高原。”
2015年起,中共中央组织部牵头、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北京协和医院作为牵头医院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目前,包括闫朝武教授在内已有9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接力援藏。医疗人才组团援藏支撑起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大病兜底、300多种大病不出藏的底气。医院的五大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挂牌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成为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单位,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通过自治区复审。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的“1+7+13”医联体,筑起高原人民生命的安全线。
病人旦增卓玛在学校运动时晕倒被送至乡医院。“乡医院医生告诉我们要去县医院才能看,我们就带着孩子来到县医院。县医院大夫诊断完了,说我们可以转至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免费治疗。”旦增卓玛的表姐央宗说。
通过“以院包科”“师带徒”等方式,医疗人才组团援藏工作有效提升了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彭斌介绍,在过去一年中,医院申报新技术新项目19项;新增帕金森、血管外科等7大专科门诊,不断完善医院诊疗服务。“妹妹的病通过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得到及时救治,医生与护士的服务态度也越来越好。”央宗对记者说道。
援藏,援技术,也是援理念。援藏医生协助建了专科门诊,带来较好的服务体验感。彭斌说:“我们提倡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已经建立了方便群众就医的一站式服务大厅。为更好了解群众在就医过程中的意见,今年设立了院领导接待日,还通过老年友善医院建设、加强导医培训等方式,提升医院服务水平、提高群众就医满意度。”
要“输血”还要“造血”。过去一年间,北京协和医院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双向培养人才。援藏专家与带教的数十名本地骨干医护人员签订“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帮带协议书,通过“小讲堂”、师徒沟通会等规范培养年轻医师综合能力,并先后派出两批次24名医务人员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展三个月到一年不等的进修学习,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医疗队。
彭斌介绍,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朋友圈”持续扩大。通过深化医联体、专科联盟合作,依托学会及协和大后方成功举办多场品牌学术会议,辐射人数近4000人。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疫情期间,援藏医生们主动报名参加西藏抗疫工作,帮助建设规范的核酸检测采样点;先后赴7市地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等参加一线医疗救治和医疗巡回督导工作,对各医院急诊、ICU等收治的新冠重症病例进行线下或线上会诊等,为全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北京协和医院召开的第八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工作总结暨表彰会上,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彭斌带领第八批援藏医疗队队员在医疗管理提升、“造血”帮扶、区域辐射、大病兜底、学术引领及平台支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彭斌等10人被授予“援藏特殊贡献奖”。
记者:李梅英 康洁白姆 平措次仁
中新网杭州11月27日电 题:述评:最美的风景在“回家路上”
最美的风景在“回家路上”,对于海外游子来说更是如此。
11月26日—28日,首届浙江海外社团联谊大会暨第二十届浙江旅外乡贤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位乡贤回到家乡,共叙乡情、共谋合作、共创未来。
从出走到回归,秉承着不变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越来越多的海外乡亲乡贤走在了“回家路上”,演绎着家与国、侨与乡“双向奔赴”的故事。
首届浙江海外社团联谊大会暨第二十届浙江旅外乡贤大会开幕式。主办方 供图
双向奔赴,是在不变的乡音里共叙乡情。
无论走得多远,“故乡”二字总是那么隽永而深刻。
“虽然在香港生活多年,但我们在家里讲的还是带有浓浓乡音的宁波话,这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回乡参会的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其东告诉记者。
曹其东祖籍宁波,其父是香港知名企业家曹光彪,被誉为“世界毛纺大王”。改革开放后曹光彪率先回到内地投资设厂,多次为教育事业捐资,实业报国造福桑梓。
后来曹其东接过父辈的接力棒,不仅守业还创业,在光学领域坚守、创新,潜心研发高端仪器设备,一步步进军中国光学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多次承担国家重大项目。
“我父亲有句话对我影响至深,只要是国家需要的,我们就去做。父亲的家国情怀深深影响着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如今,曹其东鼓励孩子也留在家乡,从企业市场部最基层的岗位做起,让爱国爱乡的精神代代传承。
跨越时间的长河,创新创造的征途熠熠生辉,心系桑梓的情怀绵绵不断。当日会上,包括曹其东在内的10位海外乡贤被授予“浙江省爱乡楷模”,他们是筑牢“根魂梦”、传承家国情的时代典范。
树高千尺不忘根深沃土。浙江籍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素有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他们把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转化为对祖国、对家乡的无私奉献。自1994年起,浙江已授予99位贡献突出的代表人士“浙江省爱乡楷模”荣誉称号。
“浙江省爱乡楷模”授荣仪式。主办方 供图
双向奔赴,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共享机遇。
从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回国投资兴业,到新时期投身科技创新领域归国创业,海外侨胞亦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觅得先机。
走进位于湖州德清的中国莫干山·象月湖国际休闲度假谷,一汪湖水形似弯月环抱,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不少游客撑天幕、搭帐篷,亲近大自然,享受户外时光。
这是由侨商杨宝庆投资20亿元打造的长三角地区国际化户外文旅休闲生活体验区,也是践行乡村共富共美的典型文旅项目。
20世纪90年代初,杨宝庆回国创建浙江泰普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逐步发展为涉及户外休闲、文化创意、金融投资等行业跨国集团,年销售额超百亿元。
杨宝庆表示,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他从传统制造业转身生态旅游业,象月湖项目为当地村民带来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厨师、安保等多个就业岗位,并在园区内开设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销售窗口,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在青山绿水间,杨宝庆抓住了机遇,环境美了,乡村富了,其自身也获得新发展。
广大海外侨胞从来都将自身事业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架起经贸之桥,开启合作之旅,在助力家乡高质量发展中共享新时代机遇。
据统计,此次大会集中签约32个由侨港资企业、旅外乡贤投资的创新创业项目,投资总额达201.8亿元,涉及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现场项目签约。主办方 供图
双向奔赴,是在双循环赛道上共赢未来。
当中国市场同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头连着海外、一头连着国内的广大侨胞正积极搭建联通“双循环”的桥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在俄罗斯莫斯科,很多中国人都管来自浙江温州的虞安林叫“舅舅”——有困难找“舅舅”。一声“舅舅”也喊出了大家对他的信任。
虞安林是俄罗斯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会长、俄罗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数十年商海浮沉,让虞安林更加懂得“只有相互帮助、抱团合作,前行的脚步才能走得更远”。
作为一名侨领,近年来虞安林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帮助广大华侨华人和中国企业“引进来”“走出去”。
“与机遇相伴的往往是风险与挑战,在海外闯荡时,一不小心也会踩到雷区。”为此,俄罗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特别设立了“一带一路”商务法律服务中心,为海外华侨华人提供中俄商业法律信息与服务,搭建了促进中俄双方了解与服务的平台。
从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到海外侨团的领路人,虞安林称自己是联通中俄两国的“媒人”。
聚散终有时,后会亦有期。在开放的浪潮下,旅外乡贤是创新发展的拓路人,是交流合作的架桥人,是浙江形象的代言人,不断续写着中国故事里的“赤子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