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2浏览次数:942
中新社上海11月27日电 题:欧洲可从中国经验学到什么?
——专访德国汉学家、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施寒微
作者 王笈 谢梦圆 彭大伟
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日前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40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共话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
全球视野下,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如何成像?欧洲可以从中国经验中学到什么?中西方文明如何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共同发展?中新社“东西问”就此专访本次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演讲嘉宾,德国汉学家、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施寒微。
施寒微在世界中国学大会 上海论坛上发言。张亨伟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在本次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上提到,儒家传统是中国古典文明的基石。在您看来,儒家思想如何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产生影响?
施寒微:儒家传统的特点是尊重传统,又开放求新。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思想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并不是中国唯一的学说,与此同时还有其他各种学说和解决方案。
研究中国文化传统、文学、宗教、哲学和管理经验的人有一个共识:过去的多种思想和理念,是塑造繁荣未来的丰富的思想宝库。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兼收并蓄,将多种文化融会贯通,发展出了和平解决冲突的策略。
中国文化有着一套正确讨论礼仪、规则和一般规范的悠久传统。这一传统增强着中国人的能力,使之可以应对日新月异的环境,坚持不同选择,以及等待适当时机做出决定。此外,中国人基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主要特点是,能够用出世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并不失幽默和风趣。
2020年9月28日,济南府学文庙大成殿前举行祭孔大典,纪念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1周年。张勇 摄
中新社记者:作为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您能否谈一谈欧洲对中国的兴趣缘起于何时,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
施寒微:从16世纪开始,欧洲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葡萄牙人、西方传教士等先后来到澳门。
17世纪至18世纪初期,欧洲人从中国学到很多东西,他们翻译、编纂词典,试图在欧洲出版汉语作品,进口瓷器并尝试自己制造,在城堡里建造中式园林、中式风格的房间。
到了19世纪,情况发生变化,当时的中国陷入了一场分崩离析的灾难,太平天国运动等爆发,中国成为殖民者掠夺的对象,清王朝走向灭亡。
20世纪初期,中国被贴上“东亚病夫”的标签,这一时期的年轻人试图改变这一现状,梁启超、毛泽东……他们都想要挽救当时的中国。我们(这一代汉学家)对中国的兴趣正是来自于近代以来中国充满剧烈变化的这一时期。就在四五十年前,没有人能够想象到,中国会取得今天这么大的成就。
2021年5月,一辆北京公交集团的“红色专车”驶过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蒋启明 摄
中新社记者:目前欧洲对中国的研究有哪些主流方向?欧洲可以从中国经验中学到什么?
施寒微:过去四五十年间,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之前,没有人相信中国会有如此大的发展。正是因为这些发展,欧洲对中国的兴趣,从中国文明的古今一切,转变为了侧重当代中国。欧洲对中国的研究,从汉学变成了政治学,从研究中国的复杂性,变成了研究中国将何去何从、将如何改变世界。
在我看来,这是不够开阔的,因为如果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看中国,你会看到当下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看到机遇。
面对西方文明,中国始终在努力寻求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在过去40多年间,中国深入参与了全球文化交流对话。在规范和价值观方面达成相互理解,这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核心前提。
欧洲人也要开始一次“长征”,我们应当向中国学习,就像中国向欧洲学习一样。为了维护国际秩序,欧洲应进一步加强其机构的代表性并使之更为专业化,以便在国际协商及和平解决冲突中保持不偏不倚,并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欧洲国家林立,观点众多,因此必须推动协商进程,尽可能取得各国人民的支持。
2023年5月,天津大学举办“第十三届国际文化节”,国际学生展示各国青年风采,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佟郁 摄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中西方文明应当如何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共同发展?
施寒微:年轻人走出国门很重要,他们会对其他文化产生兴趣,开阔思维、敞开心扉,寻找到自己的次优选择,有时候次优选择会是更成功的选择。我知道在中国有很多人出国学习,其他国家应该要做得更好。
遗憾的是,许多国家和地区,例如美国、西欧等,没有足够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并且其人数正在减少,各领域技术劳工缺乏已经成为问题。这不仅涉及智力和历史意识,还涉及普通教育。如果民众都是愚笨的,做出错误决定的概率和风险就会上升。所以我认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要寻找一种普遍美德。(完)
德国汉学家、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施寒微。王笈 摄
施寒微,德国汉学家,哥廷根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图宾根中国中心主任、资深教授。
习近平:中国将有效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引领作用,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数字经济、互联网等领域持续扩大开放,深入开展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创新,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这段话出自2020年11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当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作为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攀升,在数字经济、互联网等领域持续扩大开放。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占GDP的比重达到41.5%;今年前三季度,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7万亿元,其中,与30个“丝路电商”伙伴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占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超三成。目前,我国企业建设运营的海外仓已超过2400个,总面积超2500万平方米,海外仓服务覆盖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延伸,让“买全球、卖全球”更畅通。
为更好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我们提出旨在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网络空间的《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建立健全数字贸易治理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在今年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包括中国在内的10余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北京倡议》,达成加强数字互联互通、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等20项共识。同时,我们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相关进程。
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11月23日在浙江杭州开幕。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作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引擎,数字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我们要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标准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充分发挥新消费、新零售、新制造、新服务的带动作用,携手各方营造开放、包容、公平、公正、非歧视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共创美好未来。
本期解读:关灵子 央广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