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2浏览次数:809
中新网北京11月27日电 (曾玥)“讲中国故事,不止是领导的事,也不只是外交官的事,而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事。”中国前驻英国大使刘晓明26日在北京说,“可以讲大故事,中国的变化,也可以讲小故事,家乡、身边人的变化。讲好中国故事依靠每一个中国人。”
当日下午,“让世界听到新时代中国声音——刘晓明大使读者见面会”在北京图书大厦举办。刘晓明以其著作《大使讲中国故事》《尖锐对话》为基点,结合自身驻外生涯和外交工作,与广大读者分享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经验和体会。
11月26日下午,“让世界听到新时代中国声音——刘晓明大使读者见面会”在北京图书大厦举办。(中信出版社供图)
刘晓明指出,当下我国面临着尖锐复杂的外部舆论环境。一方面,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社会期待听到更多中国的声音。另一方面,国际上的反华势力想方设法地阻挠中国发展,编造各种谎言、谣言,污名化、妖魔化中国形象。
对此,刘晓明深感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担任驻英大使期间,他曾发表700多场演讲,在主流报刊撰文170多篇,接受主流媒体采访170多次,积极开展公共外交。
见面会上,刘晓明形象地把演讲、撰文比作“小考”,记者会是“中考”,电视和电台采访,尤其是现场直播采访则为“大考”。
他坦言,每场“大考”,都是一次“高难度、高强度、高烈度”的博弈。为何不惧困难接受“大考”?刘晓明表示,电视直播采访时效快、受众广、影响大,可以第一时间发出中国声音,澄清事实,批驳谬误,抢抓话语权。同时,现场直播直观、生动,避免西方媒体断章取义,篡改杜撰,歪曲报道。
应对西方媒体,刘晓明笑称自己的“秘诀”在于“三套武器”——“长矛、盾牌、匕首”。“长矛”用以主动出击,积极发声,向西方民众讲述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内外政策;“盾牌”用以应对攻击、刁难,警惕对方“设陷”;“匕首”用以巧妙反击,善用反问,掌握对话主动权。
持节英伦11年间,刘晓明的足迹遍布英伦三岛,交往的对象上至女王、首相,下至中小学生。“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听得信”,是他总结面向英国各界人士讲述中国故事的十二字经验。
基于此,刘晓明提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斗争意识、大局意识等“五种意识”,需要提高公共外交能力、政治敏锐力、交友能力、沟通应变能力、备战能力、调研能力、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利用外媒的能力、外语能力及学习能力等“十种能力”。
刘晓明进一步说,每一个走出国门的中国人都是中国形象的代表和中国声音的传播者。“外国民众可以从你的言行举止中看到今天的中国,也期待从你这里了解中国的情况,听到中国的故事。所以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完)
中新网沈阳11月27日电(记者 左雨晴)近期,“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媒体记者团走进辽宁省沈阳市,与中国民主促进会主要创始人马叙伦的孙女,沈阳市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马今一同走进辽宁宾馆、中国医科大学南门礼堂,探访民主人士的“北上”足迹。
据介绍,辽宁宾馆建成于1929年,日伪时期称为大和旅馆,日本投降后更名为沈阳铁路宾馆。1948年12月至1949年2月,从香港北上东北解放区筹备新政协的三十余位民主人士曾入住沈阳铁路宾馆,在这里多次举行时事报告会、座谈会,还举办过联欢晚会和茶话会。标志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我们对时局的意见》也是在这里酝酿起草。1954年,这座宾馆更名为辽宁宾馆。
中国民主促进会主要创始人马叙伦的孙女,沈阳市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马今。 主办方供图
在马今的带领下,媒体记者团参观了为民主人士举办联欢晚会的宴会厅、民主人士下榻过的房间,观看了由鲁迅之子周海婴拍摄的民主人士入住期间活动的照片等,深入了解民主人士在辽宁宾馆的活动和相关历史事件。
而在中国医科大学南门礼堂,也曾留下北上民主人士的足迹。马今告诉记者,1949年2月21日,在民主人士即将动身前往北平前夕,学医出身的郭沫若应邀来到中国医科大学,为学生们作了一场题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报告,并为中国医科大学题写校牌。
“‘北上’对于新中国的意义,对于新型政党制度的意义是不可磨灭的。”马今表示,民主人士“北上”不仅仅是一段旅程,更是对光明的选择、对道路的选择。系统深入地挖掘这段历史,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产生的历史,对于思考民主党派在国家未来发展和建设大计中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怎样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作为后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北上’民主人士宝贵的献身精神和家国情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推进多党合作事业作出更大贡献。”马今表示。(完)